学术研究
成果展示

蜀王陵和王室其他成员的墓葬

1、地理分布与风水环境

       在四川成都市东部龙泉驿区内,有明朝宗室亲王家族的一处陵墓群,即“明蜀王陵”,这里分布着二十多座明朝墓葬,其中在十陵区有五座蜀王陵、两座郡王墓和三座王妃的墓葬。1996年11月,国务院将“明蜀王陵”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四川省文物局已将本区蜀藩陵墓群列为重 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。

       蜀王陵区的中心地带为一低洼地,这块低洼地的平面近呈龙首状,其北紧傍十陵镇,洼地的周围地势起伏,错落有致,浅丘相连。考古调查表明,明代时这片洼地是个叫“青龙湖”的巨大人工湖泊,以后随着岁月的流逝,水面才逐渐缩小,后来逐渐变成了沼泽和水田。1964年当地村民鉴于耕地稀少,遂挖沟排水改湖底为良田。湖的两岸为地势较高的山丘,其中东岸为正觉山(现名大梁山),海拔534米,为成都市区东郊正东方向最高的山丘,相传是凡人修炼成正果的最好的“风水宝地”,故名“正觉”,是明蜀王陵主要分布的地区。湖西岸有一凸起的土埂,海拔527米,为一由西北向东南蜿蜒分布的浅丘山脊,远看酷似“龙脊”,所以当地人一直以“青龙埂”相称。此地地势起伏,山丘连绵,山清水秀,风景幽雅;东西两翼和背面均有山丘环抱,屏障拱卫;可谓是一处“风水宝地”。

       十陵区的墓葬,有的直接分布在湖畔,墓前较长而宽阔的神道直插湖内,有的位于湖岸四周的土丘上或土丘后,靠山面水,符合我国古代“背山面水”的择葬法;还有的座落在距湖两至三公里的地方,与湖泊和其它诸陵遥相呼应,自成一格。

2、蜀王陵的丧葬礼仪

      据《明史·礼志》记载:“亲王丧,辍朝三日。礼部奏遣官掌行丧葬礼,翰林院撰祭文、谥册文、圹志文,工部造铭旌,遣官造坟,钦天监官卜葬,国子监监生八名报讣各王府。御祭一,皇太后、皇后、东宫各一,在京文武官各一。自初丧至除服,御祭凡十三壇,封内文武祭一。其服制,王妃、世子、众子及郡王、郡主,下至宫人,斩衰三年。封内文武官齐衰三日,哭临五日而除。在城军民素服五日。郡王、众子、郡君,为兄及伯叔父齐衰期年,郡王妃小功。凡亲王妃丧,御祭一壇,皇太后、中宫、东宫、公主各祭一壇。布政司委官开圹合葬。继妃、次妃祭礼多与亲王同,无皇太后、皇后祭。俱造圹附葬。郡王丧,辍朝一日。行人司遣官掌行丧葬礼,余俱与正妃同。凡世子丧,御祭一,东宫祭一。遇七及百日、下葬、期年、除服,御祭各一。凡世孙丧礼,如世子,减七七及大祥祭。凡镇国将军,止闻丧、百日、下葬三祭,奉国将军以下,御祭一。”

      《明会典》卷二百三记载:永乐八年(1410年),明朝政府对亲王茔地作了严格的规定:“亲王坟茔,享堂长间,神厨、神库各五间;祭器亭、焚帛亭、碑亭各一;周围墙二百九十丈”。正统十三年(1448年)载:“亲王茔地五十亩,房十五间。郡王茔地三十亩,房九间。郡王子茔地二十亩,房三间。郡主、县主茔地十亩,房三间。”但实际上,蜀王死后所葬的王陵十分阔绰、恢宏,很多地方都有着越规越矩、权力泛滥的表现。天顺二年(1458年),礼部奏定,亲王以下,依文武大臣例。或王、或妃先故者,合造其圹。后葬者,止令所在官司安葬。继妃则附葬其旁,同一享堂

明蜀王陵博物馆 2015 版权所有 蜀ICP备1309412号 网站运营支持:万物智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