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术研究
课题研究

明代蜀藩宗室考
  陈世松


有明一代受封为藩王的皇子共有62人,建有 50 个藩王府,这些藩府分布在全国各地,只有册封在成都的蜀王是在一省范围内唯一存在的一个宗藩。本文依据文献及近年来出土的文物,系统梳理和考证了明代蜀藩世系宗室嗣位与后裔下落,以及蜀藩府署与陵墓等历史情况,揭示了这个二百七十年富庶之藩封的兴亡轨迹。及其与朱明朝廷)宗室内部和人民大众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。

关键词 ; 蜀藩宗室 府署 蜀王陵墓


       洪武初年,明太祖朱元璋为避免元末军阀拥军割剧的历史悲剧的重演,决定依靠宗室子孙加强对地方的限制和监督。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开始,前后三次分封诸王,分镇全国各地。其后,历朝册封不断有明一代诸皇子受封为亲王藩王的共有62人,全国共建有50个藩王府. 其间或以罪夺爵或因无子封除只有29个王府得与明朝同时告终.。其中只有册封在成都的蜀王是在一省范围内唯一存在的一个宗藩。20世纪70年代以来,随着国家建设工程的推进,在成都市近郊,陆续有明代蜀藩王陵墓葬被清理发掘出来。这些发掘使得掩埋在地下达500年之久的历代蜀王陵寝重见天日。为进一步研究明蜀王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,有助于揭开长期笼罩在蜀藩头上的神秘面纱。然而遗憾的是,迄今学界对于明代蜀藩的关注不够,除对出土的蜀藩文物有所报道外,相关研究成果几乎付诸阙如。出于撰写本段历史的需要,笔者只得从头搜集资料,对相关史实进行梳理和论述. 现将其中几个问题整理成文,以求正于方家和读者。


一、蜀藩宗室概况

(一) 蜀王世系

       洪武十一年,在朱元璋进行第二次分封时,年仅七岁的第十一皇子朱椿被册封为蜀王. 当时他的三个哥哥秦王、晋王、燕王正在北方边境执行军事任务,他便开始过问封国的事务,“独以礼教守西陲”朱椿于洪武二十三年就藩四川成都府,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入朝谢恩,然后还国。 朱椿自洪武十一年受封至永乐二十一年去世,在位52年,谥曰”献“是为蜀献王,他是蜀府第一代藩王。

    关于明代诸王世系,洪武中明太祖朱元璋早有规定,凡子孙初生,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,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,后一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,五行则以火、土、金、水、木,为顺序,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,以下依此类推.。朱元璋为蜀王房子孙所取派语共二十字,分别是:悦友申宾让,承宣奉至平,懋进深滋,端居务穆清。第一代蜀王朱椿,其名从”木“,其后代名字按火、土、金、水为序,向下排列,本意原想世世代代传下去,不料传到了”至“字辈,即末代蜀王朱至澍时,明朝就灭亡了。因此,从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分封第一代蜀王朱椿开始,到崇祯十年月,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破成都,末代蜀王朱至澍率妃妾投井,蜀藩绝嗣为止,蜀藩共历十世十三王,计267年。

资料来源,据《明史》 卷一〇一《诸王世系表二》 改制。 第三代蜀王,本表距《明实录》更正为朱友埙。

根据上表“按照世袭关系"可以将13代蜀王的世系以简表的形式加以表示:

 


 


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 按照明代的建藩制度,"亲王之子例奉为郡王”。《明史诸侯世表》记载,明朝蜀藩传袭世,共有13 个藩王,1个王世子。赐封的蜀藩郡王,系统较为复杂,大体分为以下几个系统:

      (1)晋袭为藩王的郡王有三支: 罗江王、保宁王、通江王。

      (2)献王直系后裔中,被封在四川的郡王有三支:崇宁王、崇庆王、永川王。

      (3)献王直系后裔中,被赐封在省外(湖南澧州)的郡王有一支:华阳王、献王庶二子。

      (4)旁支郡王有十三支:黔江王、内江王、德阳王/石泉王/汶川王/庆符王、南川王、江安王、新宁王、东乡王、隆昌王、富顺王、太平王。 他们的府第均建在成都,紧邻蜀王宫殿。其中如内江王府在体仁门东,德阳王府在广智门西:石泉王府、汶川王府、庆符王府俱在广智门,南川王府在体仁门左。

      (5)《见于明实录》 的还有一支: 蜀府梁山郡王以及被安置在保宁府的寿王等等。寿王原赐封在江西袁州府(今江西宜春市)建府第有司以当地不堪为言为由,最后由工部奏请,改在四川保宁府建造府第。 相应地,他的禄米也“命万县岁拨抽分盐银之半给寿王府供用”。

(二) 嗣位之争

       根据明代之制,亲王嫡长子年十岁“授金册宝”立为王世子。 次嫡及庶子皆封郡王。凡王世子必以嫡长子,年三十,正妃未有嫡子,其子止为郡王。待王与正妃五十无嫡子,始立庶长子为正世子,袭封。在以上13代蜀王中,除献王出自直接分封的外,其余12 王中通过嫡长子(世子)直接承袭王位的有8个。即第33、6、7、8、10、11、12、13 代;其余 5 个王位的承袭,则是因为前代绝嗣,而不得不通过补立世子的方式产生的。 由于补立世子时,够资格的郡王人数众多,无论选谁,其结果都会在王室内部引起不和。于是,为夺后嗣,实际上也就是争夺王位,免不了要引起王室的内部倾轧。其中,以第二代蜀王绝嗣,争夺候补世子后嗣的斗争最为突出。

       第二代蜀王本该朱椿世子朱悦燫承袭王位,但他却于永乐七年七月先卒. 根据嫡长制的原则,朝廷便确立献王嫡孙、朱悦燫的长子靖王朱友堉为嗣。此事引起了诸郡王的不满,最终导致朱悦燫的弟弟、华阳王朱悦爠率先行“谋夺嫡”。事情的缘由是“华阳王朱悦爠”蜀献王庶长子,素放恣不律,不为献王所爱。初,世子悦燫去世,悦爠“觊望为嗣”。及朝廷命悦燫子友堉为嗣,悦爠不悦之迹益著蜀献王发觉后“藉别的过失”打了他一百大板,并准备将他械送朝廷。后经朱友堉力请,这才得以解脱。永乐二十一年。蜀献王去世时,朱悦爠又乘蜀靖王朱友堉正在京师应天(今南京)的机会,偷窃王府国故钱币.。蜀靖王回到成都后,没有追究。朱悦爠却反而诬奏朱友堉怨诽。明成祖亲自将二人诏至京师问讯。未几,成祖去世仁宗继续进行调查。结果,仁宗察其诬,斥责朱悦爠说“嫡庶大分”汝敢干之,诬币为邪,将无鬼神乎。鉴于“此人行亏忠孝”心怀奸诡,如果将其放归四川,终将乱国。于是,作为两全之,仁宗随命蜀靖王朱友堉归藩成都。而将朱悦爠迁于澧州(今湖南澧县)至此,这场王室内部的风波方才平息。以上只是蜀王嗣位之争中有关候补世子争夺的一幕闹剧。 从明实录和“明史”中得知靖王死后无子由母弟罗江王友埙嗣位,是为僖王。 僖王死后,由献王第五子保宁王嗣位是为和王。 其后经过两传,即由和王传子友垓,是为定王,再由定王传子申鈘是为怀王。 在怀王死后又由申鈘弟申凿嗣位,是为惠王。 在这几代蜀王绝嗣另由其弟改封承袭王位的背后,少不了还会有类似于朱悦爠这样的觊望为嗣的事件发生,只是因史料乏载,今天已难知其详。 
      上述事件与蜀王嗣位之争直接有关,其后还不时发生一些与此事件有关的余波。如景泰三年蜀府镇国将军朱友壁奏称,他的祖父蜀献王曾经分给他王庄上的37户人家,但是,今兄华阳王友堚占用不给。 此事告到朝廷,明英宗为此裁决说,“命华阳王分给之,无废亲亲之义”。此处之华阳王友堚,即被改封在澧州的朱悦爠之子。 他之所以霸占37户人家不归还,其中就牵涉到嗣位问题。 成化九年华阳王朱友堚奏称,他的父亲是蜀献王次妃所生,为第二子。 他的叔父保宁王乃献王宫人所生为第五子。 言外之意,蜀王王位本该由他这一支后裔承嗣。 但是,现在却由保宁王的子孙袭封。 保宁王袭位为蜀和王后,享有封国之富。 而他却因父亲被封在州,窘乏殊甚。为此,他提出要参与祖父蜀献王的遗产的分配,要求: 以献王所遗金帛、 器物、 内使、 宫女、 官校分赐于臣。 此事下到礼部议论,礼部官员以”蜀王嗣位已久“,莫敢更议为由将此案推给明宪宗。上裁明宪宗最后裁决道,蜀王承袭已定。不可更改但念及华阳王之贫,量与白金济用,其余就免谈了。其后,华阳王去世,蜀王得知后,即付与华阳王的儿子银五百两。 但其子“以数不足,不予接受”,此事又闹到朝廷。明宪宗为此赐敕曰“先因尔父华阳王奏分蜀献王遗资已令蜀王量与银两,本无定数“既有五百两”亦为厚矣。 岂可再索?即可领用。 自宜安分受禄,图称藩府之道,毋复妄意需索求,有乖亲亲之谊“。

       蜀王嗣位之争仅仅是蜀藩宗室内部倾轧的一个缩影,至于蜀府郡王及其以下一级人员的袭封与改封,因为缺乏资料,故无法估计有多少宗室成员卷入到斗争的漩涡之中。

( 三) 宗室后裔

       崇祯十七年八月十五日,在张献忠攻陷成都时,末代蜀王朱至澍与诸妃嫔投井自尽,内江王、太平王等随之而亡,巡抚龙文光等赴浣花溪水而死。 巡按刘之渤,陕西凤翔人。 张献忠以其同乡,欲用之。 刘之渤劝其,不杀百姓,改邪归正,辅立蜀世子。 张献忠不从,杀之。 各院司道府及诸文武官俱被执。成都府所辖州县皆降。华阳县令沈云祚、崇庆州知州王励精、蒲江县令朱蕴锣、双流县令李甲俱死之。 新都县令包某避去不降,后被执杀之。 张献忠下令攻取其余州县,全川为之震动。 至此,“二百七十年富庶之藩封”遂宣告覆亡。

       张献忠攻占成都后,最初曾经将擒获的“蜀王世子”封为“太平公”三日杀之。其后,出于对鱼肉人民的朱明宗室的憎恶,同时也为了防止地主阶级利用正统旗帜拥立朱元璋的子孙发动叛乱,张献忠下达了追杀蜀王宗室的命令“凡王府室支,不分顺逆,不分军民,是朱姓者,尽皆诛杀“。沈荀蔚《蜀难叙略》记,崇祯十七年,张献忠入据成都后,为斩尽残明复辟势力,曾经下令各郡县#起送王府宗室。结果,共抓获,王府宗室暨家口数万人,皆杀之。 《费密荒书》也说”遣贼兵捕蜀王府宗室,凡 匿深山穷谷者无不毕获,杀之“。

       张献忠攻陷成都后,下令追杀朱明王朝在川宗室成员,”大收宗藩“连朱姓成员皆不能幸免。有关劫后余生的蜀王宗室后裔的情况,留下的资料线索不多,录此可见一斑。“蜀府郡王皆遇害,独庆王府与妃嫔张献忠攻占成都之前#先走土司董卜韩胡得全”。 后来,混迹民间,居崇庆州。 诈言妻欲死,呼匠作棺,夜走邛州。 清军进入四川后,庆王混迹民间,由于其下属人员,与人相诟,这才暴露了他的王室身份。

      拥有一千余众寺僧的大慈寺,”因匿蜀王宗室悉屠之"。

      张献忠“遣使四出,趣地方官员及乡绅朝见:百姓藏匿官员者凌迟,乡绅不来朝见者亦如是。其求朱姓更急。 蜀府宗支多在灌县,乃发兵围之,不论宗室细民皆杀之”。






 

明蜀王陵博物馆 2015 版权所有 蜀ICP备1309412号 网站运营支持:万物智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