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动态
最新动态
“北有十三陵,南有蜀王陵”“精美绝伦、富丽堂皇”“中国最美地宫”

这里是:明蜀王陵。

    


“网上看展”第四十三弹:明蜀王陵“文物展"。


明代成都的生活习俗川茶之二

    成都人喜欢茉莉花茶,但茶馆老板不乏生意经,为了满足南北往来的过路客,它们也备有其它各路名茶,把粉牌写得满闹热。有的考虑得更细致:夏天加备杭菊,解暑,明目;冬天加备沱茶,据说沱茶性温热,专供老年体虚者之需。至于茶具,就是闻名遐迩的“盖碗儿”。这套由盖、碗、船组成的三件头茶具,可算把喝茶的艺术推到了臻于妙境的高度。最妙处在于茶船的定型和茶盖的巧思。据《资暇录》载,茶船为南齐蜀相崔宁之女所发明。有了它,既稳定了茶碗的重心,又免却了滚茶烫手之虞。茶盖最具巧思,有了它,茶碗不至于闭得太严,茶味得以徐徐沁出,能随意控制茶汁的溶解速度和茶水温度,还可避免喝茶时茶叶入口。茶馆又是群众的“俱乐部”,最常见的是“打围鼓”(川剧坐唱),演唱者仅各执用一件乐器,如川锣、川胡、板鼓、大钹、马锣之类,很受百姓欢迎。有“围鼓”的茶馆,生意格外好。

    旧时成都有句俗话,叫做“长官不如副官,掌柜不如堂倌。”的确,以应付茶客的功夫而论,成才的茶堂倌确实强于茶馆掌柜。堂倌雅称“茶博士”,源自唐朝封演的《封氏闻见记》:“御史大夫李季卿宣尉江南,陆羽来见,衣野服,随茶具而入,手自烹茶,口通茶名,茶罢,李公命奴子取钱三十文,曰‘酬煮茶博士’”。看来这是古代文人间的雅谑,但“博士”之名由此传焉。堂倌的基本功叫“提壶掺水”。这是不可少的手上硬工夫:一把铜壶满水有十来斤,整天提在手,满堂穿花,在应对茶客的同时,还得卖点“手彩”:老远掺个“仙人过渡”;从茶客头上弄个险但又滴水不撒叫“雪花盖顶”;桌上的茶碗刚掺满,手上的茶碗又从水头上巧妙切入,来个“金蝉脱壳”;左右手各执一壶,同时掺一碗,叫做“二龙戏珠”;水满手不停,幺拇指轻轻一勾,茶盖子便稳稳地扣上碗口,名曰“海底捞月”等等。这一整套动作一环扣一环,一气呵成,若非久经锻炼是不行的。

“线上文物展”系列之四十三


明三彩琉璃陶马▲


陶罐(明)▲



未完待续




明蜀文化之旅,

探索蜀都文化奥秘,领略明代人文风情。



明蜀王陵博物馆 2015 版权所有 蜀ICP备1309412号 网站运营支持:万物智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