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上“约会”明蜀王陵博物馆
“网上看展”第三十七弹
“北有十三陵,南有蜀王陵”
“精美绝伦、富丽堂皇”
“中国最美地宫”
这里是:明蜀王陵。
接下来为各位准备的“网上看展”第三十七弹:明蜀王陵“文物展"。
明代成都的城市建设之兴建大城
明初以后,蜀地社会安定,经济逐步恢复发展,历任封疆大吏对成都城市建设较为重视,续有建树,其中最大的建设是兴修大城和蜀王府。
明代大城称府城,或省会。洪武四年(1371)平蜀后,明太祖派李文忠入蜀安抚,并规划蜀地建设。在此期间,李文忠首先增筑新城,高垒深池,形制略备。
稍后,都指挥赵清继续完成府城的建设,“因宋元旧城而增修之,包砌砖石,基广二丈五尺,高三丈四尺,复修堤岸以为固。内江之水,环城南而下。外江之水,环城北而东至濯锦桥南而合。”同时,对府城的城门、月城、敌楼均作了精心规划和施工重建。
洪武二十二年(1389),蓝玉在成都练兵,督修城池。
宣德四年(1428),总兵官左都督陈怀镇压了松叠少数民族反抗后,认为成都是关系全川安定的“根本之地”,又加固城池,并在四门月城各建城隍庙宇一座。
崇祯年间(1628—1644),刘汉儒又培修府城一次。
综上所述,明代洪武至崇祯间共修筑大城五次。《蜀中广记·名胜记》认为,明代大城大致恢复到唐宋子城旧貌:“今之东西南北四门,颇为近古。西门者,古之宣化门也。南门者,古之江桥门也。东门者,古之阳城门也。”这种说法,在明代地方志中找不到佐证,天启年间(1621)绘制的《三衢九陌宫室图》,只有大城及蜀王府,与唐宋子城实无关系。由此可以表明,明代修筑的大城,是在废墟上重建的,旧有的子城已被蒙古军彻底破坏,湮没无存。
“线上文物展”系列之三十七:
明白釉瓷碗
明青花鱼纹瓷盘
明三彩琉璃陶近侍俑
未完待续

明蜀王陵博物馆 2015 版权所有 蜀ICP备1309412号 网站运营支持:万物智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