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动态
最新动态

线上“约会”明蜀王陵博物馆“网上看展”第十九

北有十三陵,南有蜀王陵”

“精美绝伦、富丽堂皇”

“中国最美地宫”

这里是:明蜀王陵。

    接下来为各位准备的“网上看展”第十九弹:明蜀王陵“文物展"。

明代帝陵的陵寝制度(上)

    明代帝陵的陵寝制度最早起源应是孝陵,明十三陵都是直接或间接借鉴孝陵而建。明代藩王陵宫与亲王的府宫制度关系密切,这可以从明太祖洪武年间制定的亲王府制及仪仗制度中得到印证。明代初期,亲王墓葬并无定制。洪武三年(1370年),礼部尚书陶凯奏定品官坟茔之制:“一品茔地九十步,坟高一丈八尺。”亲王品级比照一品。直到永乐年间才有藩王葬制的具体规定,但也只规定了地面的享堂、陵园制度,而不是地下的墓圹形制。据万历年间的《会典》记载:“永乐八年(1410年)定亲王坟茔,享堂七间,广十丈九尺五寸,高二丈九尺,深四丈三尺五寸。……正统十三年(1448年)定亲王坟茔地五十亩,房十五间。”各地藩王墓的形制大小虽然有其偶然性,但决定明代藩王葬制的地上建筑及其布局基本上还是相同的。明代藩王陵寝的建造大多按时制规定进行,有的藩王陵寝也出现有逾制建造的现象,尤其是在不易被发现的地宫建造上逾制较多。

陵址的选择是明藩王陵寝营造之前必做的准备工作,也是一个极为慎重的步骤。与帝陵的建造一样,藩王陵寝的选址多数由风水术士参加。明代陵寝的选址活动以“江西派”学说占主流:“其为说主于形势,原其所起,即其所止,以定向位,专指龙、穴、砂、水之相配。”风水理论在当时能符合统治者的心理需求,因为其中既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山川崇拜、天人合一观念的基本成分,又迎合明代统治者把陵寝吉地视为“允为万世,圣子神孙钟灵毓秀之区”以希冀“用垂为万世,永久之图”的心态。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,是先由卜选官及其所率风水堪舆人员依据风水理论,“外观山形,内察地脉”,实地勘察选出的所谓“风水吉壤”。各地明藩王陵寝的选址也是符合当时的风水理论的,如明蜀王陵比较集中的正觉山和青龙埂两地,按明朝时“江西派”学说就是两处风水宝地。正觉山本是成都正东方向最高的一座小山丘,海拔534米,相传是凡人修炼成正果的最好“风水宝地”,故名“正觉”。由于其山形酷似蟠龙,山丘的西南侧又有一汪近千亩的人工湖泊,因而被崇尚佛教的僖王和其他诸王看中,并选作葬身之地和皇家陵园区是很自然的。青龙埂本是一块低洼地,其平面近呈龙首状,其北紧傍十陵镇,洼地的周围地势起伏,错落有致,浅丘相连。洼地的西面还有一凸起的土埂,远看酷似“龙脊”,故称“青龙埂”。按风水学说也是一块宝地。

“线上文物展”系列之十九:

明宣德青花双凤瓷盘

明绿釉瓷罐

 

明利州刺史石圹誌

 

未完待续

明蜀王陵博物馆 2015 版权所有 蜀ICP备1309412号 网站运营支持:万物智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