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动态
最新动态


线上约会明蜀王陵博物馆

网上看展第十七弹

北有十三陵,南有蜀王陵

精美绝伦、富丽堂皇

中国最美地宫

这里是:明蜀王陵。

    接下来为各位准备的“网上看展”第十七弹:明蜀王陵“文物展"。

蜀王府的营建(下)

万历末年,王府毁于火,旋即加以修复。《明史·五行志》载:“万历四十一年(1613)五月壬戌,蜀府灾,门殿为烬。”《明史·曹学佺传》:“万历末为四川右参政,按察使,蜀府毁于火,估修资七十万金,学佺以宗藩例却之。”

萧墙南垣在今东西御街一线,东垣在顺城街一线,北垣在羊市街、玉龙街一线,西垣在东城根街一线。

经过几次修缮,王府的大体格局已定,规模宏大,足以慑“羌戎”。蜀王府主体为典型的早期亲王府格局,即三宫两殿。以端礼门——承运门——承运殿——圜殿——存心殿——王宫门——广智门为中轴,两边建筑对称排列,左宗庙,右社稷。在存心殿至承运门间,周迴有庑,同中心承运殿两边的庑构成“日”字形。按《明史》记载,早期的亲王府“宫殿室屋八百间有奇”,可谓气势辉宏。承运门台基用大青石块砌成,高四尺九寸五分,前后接以云阶、玉陛、石磴。正殿,即承运殿的殿基也全用平整的大青石块砌成,高六尺九寸,前后也接以云阶、玉陛、石磴。殿四周围以雕刻图案的石栏杆。殿顶盖青色琉璃瓦。廊房地高二尺五寸,王宫门地高三尺二寸五分,后宫门地高三尺二寸五分(以上尺寸规格皆为洪武四年,即1371年所定)。经过洪武四年(1372)和十一年(1378)两次修订,最终确定亲王府城高二丈九尺,城周为三里二百四十三步三尺,墙基厚二丈,墙顶厚一丈六尺。

王府之外原有大城,年代早于明蜀王府。“洪武四年(1372)秋,傅友德等平蜀,令文忠往府(抚)循之。筑成都新城,发军戍诸郡要害乃还”。其后,都指挥赵清甃以砖石,见正德《四川志·城池》:“因宋元旧城而增修之,包砌砖石,基广二丈五尺,高三丈四尺。复修堤岸以为固。内江之水,环城而下。外江之水,环城北而东至濯锦桥南而合。辟五门,各有楼,楼皆五间。门外又筑月城,月城两旁辟门。复有楼一间,东西相向。城周围建敌楼一百二十五所。其西南角及东北角建二亭于上,俗传象龟之首尾。城东门龙泉路曰迎晖,南门双流路曰中和,西门郫路曰清远,北门新都路曰大安。其小西门曰延秋者,洪武二十九年(1396)塞之。宣德四年(1428)总兵官左都督陈怀讨松叠叛蛮,以成都根本之地,修城浚隍,至今赖之。”洪武二十二年(1389),永昌侯蓝玉“练兵,复督修城池”(《明史·蓝玉传》)。宣德三年(1428)陈怀又浚修一次,崇祯年间(1628~1644)刘汉儒复培修一次。此大城又称外城,成都蜀王府习称皇城,又称为内城。王府、萧墙和大城就形成了内、中、外三重城垣,似乎已固若金汤,无懈可击。

整个王府宅邸范围,包括今四川省展览馆及两边的成都市政府、原省工业厅、市体育中心、实验小学、二十四中一带区域。主体建筑坐北向南,四周绕以城垣。并设城门,且建城楼。城墙外围又置护城河。蜀王府城的外沿,南(前)面大致及今人民东路———人民西路一线;北(后)面达今之市体育中心及二十四中以北的东御河沿街———西御河沿街一线;东面接近今宾隆街———大有巷内侧往北一线;西面直抵平安桥———马道街外侧一线。恰好是座长宽皆约750米、占地约850亩的方城。护城河以外四面,还有广狭不等的附属区域。明蜀王府南城墙中段,设有横排并列的三道城门,此即王府正门。城门前方的护城河上,置建相应的三座石桥。再往前,则是一片旷坝,横阔与今天府广场相当,纵广比今天府广场还要大出一倍以上,南沿直抵今之红照壁街———新光华街一线。当时在这旷坝广场南端,正对王府城门及城楼,建有一堵巨型照墙,后世俗称“红照壁”。至若蜀府附续建立的十七系支宗,所传六十位郡王,则按朝廷藩制规定,皆不进住封地,而于本藩亲王建邸的府城或州城之内,以及该府州直辖的城郊地区(即所谓府、州的首县境域。比如当时成都府之首县,乃华阳县和成都县。华阳县辖成都东南半城及东南郊二十几乡;成都县辖成都西北半城及西北郊约近十乡)修建郡王府邸而居。关于蜀府郡王及所属支宗成员及至郡主之类,概不进住封地,而是尽皆建邸居于成都或四郊首县辖境。

“线上文物展”系列之十七:

 

 

明三彩琉璃陶骑士俑

 

明三彩琉璃陶侍女俑

 

明龙飞凤舞铜镜(附镜架)

 

未完待续

明蜀王陵博物馆 2015 版权所有 蜀ICP备1309412号 网站运营支持:万物智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