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上“约会”明蜀王陵博物馆“网上看展”第十六弹
“北有十三陵,南有蜀王陵”
“精美绝伦、富丽堂皇”
“中国最美地宫”
这里是:明蜀王陵。
接下来为各位准备的“网上看展”第十六弹:明蜀王陵“文物展"。
蜀王府的营建(上)
洪武三年(1370)七月,太祖诏建诸王府。四年(1371)正月,定亲王宫殿制度,王国宫垣内,左宗庙,右社稷。七年(1374),定亲王所居前殿名承运,中曰圜殿,后曰存心。四城门:南曰端礼,北曰广智,东曰体仁,西曰遵义。洪武十八年(1385)太祖敕命四川布政使筹建蜀王府,成都府即在五代孟蜀后主宫城旧址的基础上建蜀王府,直到洪武二十三年(1389),蜀王府落成,第一代明蜀王朱椿赴成都府坐镇。
蜀王府座落于四川成都府。成都府的历史沿革十分悠久,自禹贡时起已是梁州之地,属古蜀国。其地理位置优越,“上游水陆舟车通荆楚,下吴越达秦魏燕赵。真西南一大都会也。仪城十二里有奇,亦曰锦官城。内列藩封院司府县卫学校祠宇之属,外则含属州邑星棋布列,古所谓天府之国”。虽处西南一隅,水陆交通却是便利。据嘉靖《四川通志·舆地志》所载,“大易云:‘王公设险以守其国,言地利必资于形势也。蜀国为天府奥区,直坤维而躔井络。帝以会昌,神以建福。形势之险甲于寰宇。按其地东通荆楚,西接吐蕃,南界蛮荒,北连秦陇。其山崒嵂以嵯峨,其水甲渫而扬波。徼道千盘,严关四塞,雄藩巨镇拱卫。’”选此地营建蜀王府当为上上之选。与其他藩王府一样,蜀王府邸的选址运用了中国古代之堪舆学,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。中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始就非常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。《管子·乘马》有载:“凡立国都,非于大山之下,必于广川之上”,古人主张城市选址应考虑环境关系,注重将城市主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。帝王的宫苑则大多利用自然山水改造而成,如桂林的明靖江王府建于独秀峰之下,四周众山拱卫,景色优美,确实是一个成功的选择。成都蜀王府的选址则为“沃野千里天府之土”也。成都府也是一块风水宝地。其境内名山有岷山、峨嵋、青城、巫山,河流有峡江、雒江、涪江、嘉陵江、巴江、泸水、大渡河。而“巴城在岷江之北,汉水之南”,可谓是“气”之所聚也。城内西北隅有山名武担,明蜀王府就建于武担山之阳。虽不象桂林独秀峰耸立于王府之中,也算得上是背有靠山。有“气”在,有靠山,古人认为如此一来,国祚必久矣!
据正德《四川志·藩封·蜀府》记载:“太祖高皇帝治定功成,乃封第十一子于蜀,建国成都。洪武十八年(1385)谕景川侯曹震等曰:‘蜀之为邦,在西南一隅,羌戎所瞻仰,非壮丽无以示威,汝往钦哉。’震等祗奉,营国五担山之阳,砖城周围五里,高三丈九尺。南为櫺星门,门之东有过门,南临金水河,为三桥九洞以度,桥之南设石兽、石表柱各二。红桥翼其两旁。萧墙设四门:东曰体仁,西曰遵义,南曰端礼,北曰广智。端礼在櫺星门之内,其前左右列顺门各二,直房各四。端礼门之内为承运门。门左右为东西角门。前为东西庑及顺门。承运门内为承运殿;前有左右庑;东西殿左右有东西府;东西偏(屋宇)为斋寝凉殿。后为圜殿。圜殿后有存心殿。又后为宫门,红墙四周,外左、右顺门相向。门内为正宫,鳞次五重。山川坛在萧墙内西南隅。其西为社稷坛,又西为旗 庙。承奉司在遵义门左。其他长史、仪卫司、典宝、典膳、纪善、典仪、良医、工正、奉祠、审理八所、广备仓库、左护卫俱错居萧墙外。”
宣德八年(1433)四月癸卯,工部奏:“蜀王言,王城损坏一百一十四丈,乞修理。”上命以成都护卫军为之。
此后又增修王府。嘉靖《四川总志·藩封·蜀府》载:“嘉靖二十年(1541),奏准包砌以石,设四门如砖城制。端礼门内为承运门,左右为东西角门,前为左右庑及顺门。承运门内为承运殿,前为东西殿庑。左顺门入为东府,前为斋寝,右顺门入为西府,前为凉殿,俱向南。承运殿后为园,园后为存心殿,又后为王宫门,内为王寝正宫。端礼门前有水横带,甃月池为洞,铺平石其上。东西列直房。西南为山川社稷坛,又西为旗毒旗庙,东南隅为驾库。东有古菊井,驾路所经。端礼门前外东西道有过门,南临金水河,并设三桥,桥洞各三。桥之南设石狮、石表柱各二,其南平旷中设甬道,旁列民居、衙东西者四。正南建忠孝贤良坊,外设石屏,以便往来。更建坊于四衙,东南曰益懋厥德,东北曰永慎终誉,西南曰江汉朝宗,西北曰井参拱极。”萧墙内有菊井,为成都八景之一,曰“菊井秋香”。正德《四川志·成都府·山川》载:“菊井在蜀府萧墙内,即旧府学之前。”康熙《成都府志·山川》载:“菊井,蜀藩萧墙内,成都八景之一,名‘菊井秋香’。”雍正《四川通志·山水》载:“菊井在废蜀府萧墙内。”
“线上文物展”系列之十六:
明木柄铁刀
明绿釉陶碗
明陶箱
明白釉黑花陶酒缸
未完待续

明蜀王陵博物馆 2015 版权所有 蜀ICP备1309412号 网站运营支持:万物智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