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动态
最新动态

线上“约会”明蜀王陵博物馆“网上看展”第十五

“北有十三陵,南有蜀王陵”

“精美绝伦、富丽堂皇”

“中国最美地宫”

这里是:明蜀王陵。

    接下来为各位准备的“网上看展”第十五弹:明蜀王陵“文物展"。

明蜀王对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贡献

    

虽然说明蜀藩是明王室的附庸,属于食利阶层,但也并非毫无建树。蜀藩在其仁爱贤能的首位蜀王的带领下还是对四川的政治、经济及文化有所贡献的。特别是前、中期的六世九王颇有政声,其中又首推献王朱椿和成王朱让栩。

历代蜀王皆推崇以礼教守边,尤其是献王朱椿,与明初的尚武之风形成了强烈反差。这对于饱受战祸的蜀人来说,无疑是一件幸事。经过南宋时端平和淳祐年间的两次烧杀,蜀川已经困苦不堪,经济文化等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。元占四川后,又对当地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。元至正十七年(1357)明玉珍据重庆,既而入成都,二十三年(1362)称帝,国号大夏。朱元璋建立明朝,派傅友德等平蜀。至首代蜀王就藩之前,蜀川已饱经战火蹂躝,社会千疮百孔。心存仁爱的朱椿入蜀后,相应地采取了一些安定社会的措施,“以礼教守西陲”,并以此为家训,要求子孙勤政爱民。第二代王蜀靖王朱有堉更是精简王府护卫军,奏还朝廷中、右两护卫。而且,蜀王是绝对忠于明皇室的,对叛乱坚决镇压,巩固了朱明王朝在蜀川的统治,客观上也给予了当地社会一个恢复发展的稳定环境,使得蜀川在明前、中期的两百余年间不为兵革所累,人民安居。

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四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。而且蜀王为发展社会经济,也实行了一系列政策、措施:对蜀民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;令有司整修水利,劝课农桑;对边区住民恩威并施,减免元朝对民族地区的各种苛捐杂税,对向民族地区索取财物的官吏加以重罚;严禁官府私下进行财物交易进而损害蜀民利益;请求调补南人为匠,以发展蜀川工商业;量力拨银,赈灾恤荒;发展边贸,监控边境的茶马互市,以茶易马,备军国之用。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修缮促进了川中农业的发展。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减免了一些赋税,生活水平有所提高。工商业也得到了发展,蜀人日益殷富。榷场的开设,既可得到军马,传播中原的茶文化,又能增进民族间的情感,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。

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,蜀王没有忽略发展蜀川文化。历代蜀王大多为儒雅好学之士。献王朱椿博通典籍,精于文史,开办郡学,对贤良之士甚为倚重;定王朱友垓喜欢诗赋、书法,还写有十卷文集。王都如此倡导文教,可得知当地文化气息之浓。名士方孝孺、贤士王绅皆被请至府中。有才学而家境贫困的文人也得到了蜀王的资助。这对蜀川文化的繁荣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
贤德的历代蜀王们为明代早、中期四川政治的稳定,经济、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。蜀川人口也从元世祖时的“二百余万”发展到明正德十三年(1518)时的“二百三十七万余人”。虽然增长不多,但还是可以说明社会经济在恢复,人口数量也有所回升。

“线上文物展”系列之十五:


明三彩琉璃陶吹笙俑

明塑龙陶谷仓罐

明花卉蝙蝠纹铜镜

明无名氏石质买地券

未完待续


明蜀王陵博物馆 2015 版权所有 蜀ICP备1309412号 网站运营支持:万物智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