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列表
百家争鸣

蜀王朱椿

袁钰洁

 

 

 


蜀王朱椿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,洪武四年(1371)初八月生,永乐二十一年(1423)去世。生母郭慧妃,郭慧妃为滁阳王郭子兴之女。洪武十一(1378)年受封为蜀王,时年仅七岁。王妃为凉国公蓝玉之女,次妃金氏。有子六人:长子“蜀悼庄王”朱悦镰、次子“华阳悼隐王”朱悦燿、季子“崇宁王”朱悦鐏、第四子“崇庆王”朱悦炘、第五子“保宁王”朱悦菼、第六子“永川庄简王”朱悦烯;另有十一个女儿封为郡主。

蜀王自明洪武年受封至明朝绝嗣,共历十世,传十三王。

洪武十一(1378)年,年仅7岁的朱椿在朝廷第二次分封诸王时,被封为“蜀王”,封地在四川。由于年龄太小,朱元璋便将朱椿送回老家安徽凤阳,专门安排老师侍读,让其知晓农事辛劳和立国的艰危,意使朱椿不要忘本,谨记江山的来之不易。朱椿不仅天资聪慧,器宇轩昂,而且是个诚实厚道的人,明史载“性孝友慈祥,博综典籍,容止都雅”。

洪武十八年(1385),朱元璋喻令景川侯曹震在成都府城中心,“武旦山之阳”,原后蜀皇帝孟知祥宫殿旧址上修建蜀王府。按照太祖的喻令“蜀之为邦,在西南一隅,羌戎所瞻仰,非壮丽无以示威仪”。按喻令要将蜀王府建成一座仅次于皇宫威严而壮丽的王府,这样才能震慑“羌戎”。

洪武二十三年(1390),蜀王府宣告竣工。这座蜀王府规模雄伟,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丽堂皇的一座。王府规模很大,它北起东西御河,南到红照壁,东至东华门,西达西华门,周长2500多米,面积38公顷,其建筑可与北京故宫媲美。整幢建筑坐北朝南,处处殿阁楼台、金碧辉煌。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有承运门、承运殿、端礼殿、昭明殿等,大小房屋共有八百间。蜀王府一改过去历代成都城主轴偏心的布局,首次确立正南北的中轴线,从而形成类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轴线东西相对称的庞大建筑群。  

据明史记载,蜀王府庄严的正门点缀着乐亭、表柱、三桥、石狮等皇家建筑,令人感到肃杀之气。接着是蜀王府的心脏--承运殿,该殿为蜀王理政之处,用西南名贵的楠木制成。北面有用楠木制造的蜀王宝座。再后就是蜀王居住之处,建筑十分精巧华丽,园林精致优美,小桥流水,鸟语花香,简直就是人间仙境,其中的"菊井秋香"被誉为成都八大景之一,成都的皇城文化即源于此。

同年,冲龄20的蜀王朱椿就藩之国。当时各亲王厉兵秣马,唯蜀王推崇以礼教守西陲,与明初的尚武之风形成了强烈反差。这对于饱受战祸的蜀人来说,无疑是一件幸事。经过南宋时端平和淳祐年间的两次烧杀,蜀川已经困苦不堪,经济文化等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。元占四川后,又对当地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。元至正十七年(1357)明玉珍据重庆,既而入成都,二十三年(1362)称帝,国号大夏。朱元璋建立明朝,派傅友德等平蜀。至首代蜀王就藩之前,蜀川已饱经战火蹂躝,社会千疮百孔。心存仁爱的朱椿入蜀后,相应地采取了一些安定社会的措施,“独以礼教守西陲”,并以此为家训,要求子孙勤政爱民“故后世子孙多有政声”,明孝宗弘治皇帝即经常称赞“蜀多贤王”,并要求其他王府子弟以蜀王家范为诸宗法,效仿学习。

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四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,蜀王为发展社会经济,实行了一系列政策、措施:对蜀民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;令有司整修水利,劝课农桑;对边区住民恩威并施,减免元朝对民族地区的各种苛捐杂税,对向民族地区索取财物的官吏加以重罚;严禁官府私下进行财物交易进而损害蜀民利益;请求调补南人为匠,以发展蜀川工商业;量力拨银,赈灾恤荒;重开榷场,发展边贸,监控边境的茶马互市,以茶易马,备军国之用,榷场是官府开设的互市场所,进行各种物质贸易。榷场的开设,既可得到军马,传播中原的茶文化,又能增进民族间的情感,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。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修缮促进了川中农业的发展。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减免了一些赋税,生活水平有所提高,工商业也得到了发展。朱椿敏锐的认识到前朝大小金川的混乱,一是因为内地不得志的人与番人勾结,狼狈为奸祸害百姓所引起的;二是官吏向民族地区强行索取财物或私下交易,从而引起需求、供给的争端,因而朱椿严禁各级官吏向民族地区强行摊派、索取物品,严禁私下与番人交集。

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,朱椿也很注重发展蜀川文化。

朱椿博通典籍,精于文史,开办郡学,对贤良之士甚为倚重,名士方孝孺、贤士王绅皆被请至府中。有才学而家境贫困的文人也得到了蜀王的资助。当他得知一些老师的生活贫困,便从自己的禄米中给予每人每月一石米,后来形成制度。这对蜀川文化的繁荣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,所以在当地深受人们的爱戴。

朱椿对峨眉山的佛教文化也影响深远。因为巴蜀远离京都,一旦发生暴动,鞭长莫及。故历代帝王除委派得力可靠的人治理蜀地外,还支持峨眉山佛教,想借峨眉山佛教来稳定人心,稳定时局。自唐代起至清代,帝王们对峨眉山佛教都有赐赠,以示关怀。蜀献王朱椿经常关注峨眉山佛教,而当年峨嵋山主持为迎接朱椿所建的清音阁接王亭,则有“峨眉山第一风景”之称。帝王的支持,使山上佛事越来越兴隆,峨眉山佛教也自然成了蜀地佛教中心。

成都府有一种竹扇,小巧精美,用竹子作扇骨,扇面绘图或字画,材质良好,非常有名,官府年年向朝廷进贡。但这些贡品基本摊派给一些普通制作扇户的人家,官府是不出钱的。朱椿知道后特意向皇帝请求香扇之类的稀有物品,由王府定为固定的贡品献给皇帝,不再向百姓强行摊派。

明朝初创,百废待兴,残破的成都城在朱椿的治理下,不仅恢复了经济,城市建设也很宽得到恢复。绕城的府河南河航运也得到恢复,萧条的九眼桥码头很快又呈现一派“门泊东吴万里船”的繁忙景象。沿江还修复了望江楼、散花楼、万里桥、筹边楼等著名建筑;城内众多庙宇多由朱椿主持修复,如大慈寺、万福寺、青羊宫。武侯祠昭烈庙原是祭祀三国蜀汉皇帝刘备的庙宇,旁边才是武侯祠,朱椿提出君臣宜一体祭祀,于是将两处不同功能的庙祠合一,形成现在即祭祀刘备又祭祀诸葛亮等蜀汉将领的祠堂,合祀后统称“昭烈庙”,但普通百姓仍然习惯称呼其为“武侯祠”。

综上所述,这些问题解决后,蜀人从此安居乐业,日益富裕。“川中二百余年不被兵革,椿力也”,这是历史对朱椿的褒奖。

朱椿的才华不仅表现在读书做学问和治理地方上,在抵御外敌时也立下了赫赫战功。当时诸王都为了守备边防而训练士兵,只有朱椿独以礼教守护西部边疆。番人入侵,战火烧到了黑崖关。朱椿向朝廷请求,派遣都指挥瞿能随从凉国公蓝玉出大渡河袭击番人。

朱椿是个宽厚仁慈的蜀王,洪武年间爆发蓝玉案时,数万人牵涉其中被杀。长兴侯耿炳文因是蓝玉旧部,太祖欲杀之。朱椿与耿炳文在大渡河一线多次参加平叛的战争,所以对耿炳文比较了解,于是多次上书朝廷才使其幸免于难。

而明成祖朱棣对朱椿也是喜爱有加,他赐给朱椿的物品多其他亲王数倍。那是因为明成祖朱棣刚登基不久,谷王朱穗意图叛乱被朱椿揭发有功。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,三儿子崇宁王朱悦鐏,因为一些不法的事情被朱椿杖责,朱悦鐏便逃往至朱穗的住所。朱橞是朱椿同母的弟弟,一直不满朱棣登基,意图谋反。朱橞暗中大肆搜刮民财,招兵买空卖马,立命中官,造战舰弓弩,练水兵。他就借这个事情谎称说“往年我开金川门出建文君,今在邸中。我将为申大义,事发有日矣。”,这话很明确,朱允炆还活着,就藏在我府里,并送密信联络朱椿谋反。永乐十四年,朱椿大义灭亲,写好书信,命女婿顾瞻秘密上奏朝廷揭露他的罪行。朱棣召朱橞入朝,询问谋反之事,开始朱橞还想抵赖,朱棣大怒,将朱椿揭发谋反的书信砸在朱橞头上,朱橞吓得魂不附体,连忙说“死罪,死罪”。嗜杀成性的朱棣可能念在他开城出降的功劳上没有杀他,贬为庶人。朱棣在召见朱椿时说:“王弟此举,就像当初周公辅佐成王的功劳,稳定了朝廷人心。”

永乐二十一年(1423),朱椿去世,享年五十有三,葬于成都北郊凤凰山。

 

 

 

 


 


 

明蜀王陵博物馆 2015 版权所有 蜀ICP备1309412号 网站运营支持:万物智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