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物保护
可移动文物保护

       在蜀王陵的出土文物中,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各式各样的陶俑。这些陶俑数量众多,种类也较多,是已出土的文物中数量最多的。僖王陵因遭盗墓者洗劫,仅出土了500余件器物,包括有陶瓷器、铜器、铁器等,其中陶俑就占了400余件。在凤凰山明代朱悦燫墓中,出土了各类陶俑500多件,在定王次妃王氏墓中也出土了许多各式陶俑。现将朱悦燫墓、僖王陵、定王次妃王氏墓出土的陶俑简介如下:

      成都凤凰山明初蜀王世子朱悦燫墓出土了500余件各种类型的釉陶俑,除少数被移动破坏外,绝大部分俑的位置均未移动,保存完整。按其身份与服饰的不同,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种:武士俑、乐俑、仪仗俑、侍俑、文官俑。

      这些俑的排列位置如下:大门内前庭左右两厢中,各置两个武士俑和三匹陶马,右厢缺一马。正庭的左右两厢各列三排仪仗俑,第一排皆为牵马俑;第二排为击锣鼓、捧画角和手执各种仪仗的俑;第三排为执刀盾和弓箭的俑。右厢七十一件,左厢六十一件。正庭的正殿门前列两行武士俑,每行五个(有一行缺一俑)。中庭左右两厢排列以陶象辂为中心的仪仗俑。象辂前置六匹马和九个牵马俑。象辂两边各置三排仪仗俑。第一排除牵马俑外,皆手执乐器,有笛、鼓、箫、笙、琴瑟、拍板等。第二、三排的仪仗俑各执仪钅皇氅、戈氅、戟氅、仪刀、班剑、立瓜、卧瓜、骨朵、金钺、金镫、矛肖    等仪仗。左厢仪仗俑共一百五十七件,右厢仪仗俑共一百五十四件。中庭正殿后,有四个俑抬着一架大鼓,一个俑正在执鼓杖奋臂击鼓。在中庭后殿前的台基上,还站有四个拱手侍立的俑。后殿的中室出土陶俑四十八件,沿中室的左右后壁面向棺床排列,均作叉手或拱手侍立状。

         这些俑可按其身份和服饰分类如下:

       ①武士俑 正殿前的两行武士俑中,为首的一件高51厘米。黑髯。头戴三朵缨穗的兜鍪,鍪耳饰凤翅,后缀顿项。身着铠甲。上系项巾。披膊、身甲均作黄褐色。腰系带。腿裙下露出草绿色的战袍。足着黑靴。左挎弓囊,右挎箭袋,双手立执铁矛。前庭两厢的武士俑高84厘米,是俑群中最高的俑。

        ②乐俑 在中庭两厢的第一排,包括正殿后的抬鼓击鼓俑。以两厢的击鼓俑为例,高31厘米,头戴黑色金鹅帽,额前紧束黄褐色绦带,结垂于脑后;身穿盘领窄袖黄褐长衫,腰系绦带,结于腹前,鼓亦平置腹前,两手执鼓杖击鼓。

       ③仪仗俑 有两种服饰,第一种都在中庭两厢,高32厘米,头戴黑色无梁冠,身穿黑色或草绿色盘领窄袖长衫,腰系带。有的并将长衫的前襟向上折作三叠,系于带内,以便行走。第二种高31厘米,头戴黑色六瓣小帽,或穿右衽窄袖长衫,或穿盘领窄袖长衫,腰系带。正庭两厢的仪仗俑全是这种头戴六瓣小帽的,在中庭两厢的仪仗俑中,如象辂前的牵马俑,也是这种装束,似乎它们的身份比头戴无梁冠的俑要低一些。

          ④侍俑 在后殿门外和后殿中室内,高32厘米。头戴黑色乌纱帽或裹方披巾,身穿盘领窄袖长衫,腰系带。应是王府中的内使或侍者。

          ⑤文官俑 发现于中庭圜殿附近,原置何处不详,头部已残缺,残高26厘米。身穿褐色右衽宽袖长袍,颈挂牙牌,腰系革带,两侧佩玉佩,足着云头履。叉手侍立。似为王府中的官吏。

        除上述五种俑以外,尚有陶马和象辂等。陶马一般高24、长30厘米,下附底盘。马身作黑色或褐色,也有未上釉者。多数为诞马,有一件备鞍鞯,也有是架象辂的马。

      象辂仅有2件,中庭左右厢各一件,形制相同,高70、长78、宽34厘米。无釉,上涂深褐色漆,辕之头尾饰以金色的龙头、龙尾,辂亭的前左右三面装格扇,开门,辂亭的圆盘上饰一周仰覆莲座,顶饰宝珠。辂亭内置坐椅和脚踏。辂前置踏梯,辂前后各支一行马架。辂顶尚残留有金属的小圆环,似乎原来还系有攀顶红线圆绦之类。

        僖王陵出土的陶俑共计425件,皆系无釉之暗红陶胎俑。种类有将军俑、文官俑、仪仗俑、侍俑等。

        ①将军俑6件。头戴盔,身着绿色窄袖战袍,肩系披巾,腰束革带并扎缠腰,袍下露出甲衣,足穿长靴。依据头饰分为2型。A型:手握板斧站立。B型头盔与A型略有差异,留长须,手握方天画戟。均高57.8厘米。

       ②仪仗俑407件,可分为6型。A型头戴瓜皮小帽,身穿右衽交领窄袖长袍,腰系带,足着靴。可分2式。1式腰间别长刀,双手持兽面圆盾站立,标本高21.4厘米。2式拱手持长矛站立,标本高21.6厘米。B型:头戴黑色高冠,身穿交领或圆领的窄袖长袍,腰系带,足着靴。可分为4式。1式身穿黄色交领长袍,双手持长方形盾牌站立,标本高21.9厘米。2式身穿绿色圆领长衫,前襟上提,束于革带内,拱手执长矛站立,标本高22.4厘米。3式身穿绿色或黄色的圆领长衫,前襟折于腰间革带内,足着靴,双手持刀站立。标本高21.7厘米。4式头戴网状高冠,身穿黄色、黑色或绿色的长衫,拱手站立,标本高22.3厘米。C型:可分为2式。1式头戴圆顶笠帽,身穿姜黄色右衽交领窄袖长袍,腰系带,足着靴,拱手执长矛站立,标本高21.4厘米。2式头戴圆顶笠帽,身穿姜黄色圆领窄袖长袍,腰系带,足着靴,拱手站立,标本高20.9厘米。D型:头裹平巾帻,脑后有飘带,身穿圆领窄袖长袍,腰系带,足着靴,拱手站立。可分为3式。1式带头垂于腰前,衣着颜色有绿、黄和酱青色等。标本高20.5厘米。2式头裹黑色平巾帻,身穿绿色长袍,前襟上折于腰带内,标本高20.7厘米。3式头裹黑色平巾帻,身穿绿色长袍,标本高20.9厘米。E型:头戴黑色平顶冠,身着黄色圆领窄袖长衫,前襟折于腰带内,足着靴,拱手站立,标本一件高20.9厘米,另一件高20.2厘米。F型:头戴黑色矮檐帽,脑后有飘带,身穿绿色圆领窄袖长衣,束带,着靴,拱手站立。标本高20.1厘米。

       ③文官俑8件,可分3型。A型:头戴黑色高冠,上饰一朵两叶花,身穿圆领窄袖长袍,腰束革带,足着靴,拱手站立。一标本无须,一标本长须下垂,均高21.5厘米。B型:束发,头戴莲花状束发冠,身穿绿色或银白色圆领窄袖长袍,腰束革带,蓄短须,拱手站立。一标本高20.9厘米,一标本高22.6厘米。C型:头戴乌纱帽,帽后横置短筒状插翅管,身穿黄色圆领窄袖长袍,腰束革带,足着靴,拱手站立。可分2式。1式高21.5厘米。2式留长须,高20.7厘米。

       ④侍俑14件,可分3型。A型:头戴幞头,帽后横置短筒状插翅管,身穿圆领窄袖长袍,腰束革带,足着靴,双手搭红巾捧物,站立。分为2式。1式留长须,身穿黄色长袍,手捧圆盒,高21.4厘米。2式头戴黑幞头,穿黑袍,手捧花瓣形镜,高21.8厘米。B型:均为女性。头梳螺髻,身穿黄色或绿色的圆领窄袖长袍。有的腰束革带,着靴;有的则腰间无带,尖足。多数双手搭巾,捧物站立。标本高21.1厘米。C型:均为女性。头梳中分短发辫,身穿绿色圆领窄袖长袍,腰束革带,足着靴。其中2件拱手站立,另一件捧巾站立。标本高19.6厘米和21.1厘米。

       ⑤陶马38件,有黄、白、绿、黑等多种颜色。多数的马带马鞍、脚蹬,少数马背上驮包袱、布匹、箱子等。长17、高18厘米。

定王次妃墓出土随葬物品300多件,主要是陶器,种类有俑、模型和生活器皿。俑可分为武士俑、骑马俑、乐俑和侍俑。俑的面部涂粉红色彩,嘴唇为红色。

      ①武士俑:4件,大小、形制基本相同,形体较大。其中一标本头戴褐黄色兜鍪,顶上有缨饰,两侧鍪耳部各饰一上翘的凤翅形装饰。颌下长髯,双眼微微下视,怒目圆睁。上身着黑色紧袖上衣,双肩披护肩,腰系带,带压护腰。下身着黑色腿裙,腿间由腹部下垂黑色倒三角形鹘尾,腿裙下露出褐黄色铠甲。足穿黑色齐膝长靴。双臂弯曲,双手于胸前作握物状,所握当是一长把兵器。立于抹角方形座上。俑高69厘米,座高2厘米。

      ②骑马俑:约45件。大部分出土于前室,骑马者有身着铠甲的,有头戴乌纱帽、三梁冠而身着盘领紧袖长衫束革带的,也有戴笠帽着交领长衫而系带的。皆昂首挺胸,两眼平视,端坐于马鞍之上,足踏马镫之中。马皆四蹄踏座,身上配鞍,鼻上和臀部上方各有一圆形缨饰。标本一:骑马者头戴兜鍪,形制同武士俑。身着铠甲,端坐于马上。左手置于腹前作握物状,拳心有一圆孔,可能执兵器。右手置于膝前,拳心也有一孔,可能执盾。俑高30厘米,座高1.1厘米。标本二:骑马者头戴乌纱帽,身着黑色盘领紧袖长衫,腰束革带,足穿靴,端坐于马鞍上,双手姿势同前俑。俑高31.2厘米,座高1.7厘米。标本三:头戴无冠,身穿绿色直领宽袖长衫,双手合抱于腹前,足穿靴,端坐于马上。俑高32厘米,座高1.2厘米。此式俑只一件。

     ③乐俑:皆立姿,于胸腹前或悬挂或手执各种乐器。标本一头戴笠帽,帽檐残。两眼平视前方。身着绿色右衽交领紧袖长衫,腰系带,襟下露出靴头。于腹前挎一扁圆鼓,鼓面朝上,背带显于右肩,双手于腹前鼓上,各执一鼓槌,立于抹角方形座上。俑高28.2厘米,座高2.5厘米。标本二头戴黑色金鹅帽,帽口系绦带于脑后打结,带头下垂至肩背。两眼圆睁平视前方,鼻下留一小撮黑色胡子。身着黑色盘领紧袖长衫,腰系带,靴头露于襟下。腹前横置一杖鼓,鼓面在两侧,鼓身上覆一件披巾。双手各抚一侧鼓面,立于抹角方形座上。俑高26.3厘米,座高2.6厘米。

      ④侍俑:约有240余件。主要出土于中室,后室出土较少。皆立俑,绝大部分为男俑。侍俑着长衫,以绿、浅绿和黑色为主。标本一头戴笠帽,身穿浅绿色右衽交领紧袖长衫,腰系带,叉手侍立于基座之上。俑高27.4厘米,座高2厘米。此式俑数量最多。标本二头戴巾帽,帽后刻划四出方孔钱形装饰,身着绿色右衽交领紧袖长衫,腰束革带,叉手侍立于基座之上。俑高28.6厘米,座高2厘米。标本三,女侍俑。头戴黑色帽,形制近似于乌纱帽,顶上有一花饰,两侧各有一凤翅状饰物,帽后有两带下垂及肩。身着绿色盘领紧袖长袍,腰系革带,襟下露尖状靴尖。双手于胸前托一红巾,巾上有一卷成筒状之物。立于基座之上。俑高27.6厘米,座高2.4厘米。标本四与标本三基本相同,惟帽两侧无凤翅形装饰。双手托红色长巾。标本五,女侍俑。发于头顶作鬟髻,身着褐色右衽紧袖交领衣,下着绿裙,裙下露尖状鞋头。叉手持立于基座之上。俑高25.8厘米,座高2厘米。

      在蜀王陵出土的陶俑,其数量之多,是同时期的其他王陵中所没有的,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。首先,通过研究仪仗俑可以了解明代亲王府的仪仗制度。在僖王陵出土了由400多件陶俑和数十件陶马组成的仪仗队伍,通过这些仪仗俑的摆放位置、服装、武器、数量等,可以了解当时亲王府仪仗队伍的规模、构成、装备和排列等。其次,通过研究乐俑,可以知道当时所使用的乐器种类及样式,乐队构成、规模、服饰等。第三,为研究明代的衣冠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。这些陶俑为研究明代服饰提供了素材,通过对不同时期王陵出土的人物俑的服饰进行对比研究,可以了解明代各个阶段服饰的特点,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服装样式、颜色、饰物等的区别。第四,这些陶俑发掘出土,为研究明代的陵墓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。

        

 

明蜀王陵博物馆 2015 版权所有 蜀ICP备1309412号 网站运营支持:万物智汇